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5-09-04 10:25
□王益华
娘说:“你老爷爷活到93岁,在60年代,可是真真正正的高寿。”娘的声音顿了顿,像是在回忆那些远去的日子,“那时候粮食金贵,你爷爷手里就那么点口粮,天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算,今天煮多少粥、蒸多少窝窝头,总得先让你老爷爷吃饱。就连熬稀粥,锅底那层最稠、带着米香的,他都一勺不留地盛给你老爷爷,自己就喝漂着几粒米的清汤,饿肚子是常有的事。”
我想象出那时的场景:昏黄的油灯下,爷爷端着粗瓷碗,看着老爷爷小口喝粥,自己的肚子却在咕咕叫。可他眼里没有半分委屈,只有踏实和安稳。娘接着说:“你老爷爷晚上睡觉不踏实,手边总放着个小皮鼓,哪儿不舒服了、想喝水了,就轻轻敲两下。你爷爷就睡在旁边的小床上,不管多晚,一听见鼓声就立马爬起来,端茶、掖被角、嘘寒问暖,从没让你老爷爷等过。那时候你爷爷是十里八乡的乡绅,谁家有事儿都愿意找他评评理,不只是因为他公道,更因为他这份孝行,人人都敬他。”
奶奶更有福,活到99岁,无病无灾地走了,在农村这叫喜丧。爹那时也已七十多岁,头发都白了,可照顾奶奶还是亲力亲为,一点都不马虎。有年冬天,下着鹅毛大雪,奶奶突然说想吃街口张记的烧饼,爹揣着钱就往外跑。雪没到脚踝,爹深一脚浅一脚地去,回来时裤腿全湿了,烧饼却用棉袄裹得热乎乎的。还有一次下大雨,奶奶念叨着想吃红烧肉,爹冒雨去集市买肉,回来在灶台前守着,慢火炖了两个多小时。晚上爹就在奶奶床边铺个小床,和衣而卧,就怕奶奶夜里有动静。冬天屋里烧着暖气,夏天早早把空调打开。奶奶高寿,含笑九泉。爹是退休教师,桃李满天下,逢年过节总有人来看他,都说他为人正直、办事公道,对老人又这么孝顺,是个好人。
爹已八十有二,身子骨也大不如前,走路蹒跚,行动不便。怕爹晚上上厕所摔着,我们兄妹三人轮流陪夜,为了更好、更方便地照顾爹,我们都开着房门睡觉。为了爹方便,给爹买了一个小铃铛,有事爹就晃一下铃铛。夜深人静时,那铃铛声是如此的清脆、悦耳。这声音是号角,是命令,是召唤,是责任,更是一份心甘情愿的义务。深夜里铃铛声传递着父子深情,传递着父慈子孝,孝心永恒。有时顾不上穿鞋就跑到爹的身边,看爹有啥要求。但愿这样的陪伴,长些,再长些。爹,祈求您慢慢老,我舍不了您,您舍不了我……
一代又一代,我家的孝就这样传承、发扬、升华;一代又一代,我家的爱更深、情更重、孝更浓。这代代相传的孝,就是爷爷碗底的稠粥、爹冒雪买的烧饼、我们兄妹夜里匆匆的脚步,还有那串在深夜里,清脆又温暖的铃铛声。
娘没文化,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。但娘说:“孝顺还出孝顺子,不孝还出无义郎”。娘说的是真理,这就是孝的传承。